KTV失去了年轻人,在线K歌开启社交混战
互联网大厂们已经在 K 歌行业投入了不少关注,从全民 K 歌,到音遇、音街、小森唱等,形形色色的 K 歌产品已经用户视野中出现。不过最近 " 音街 " 关停的消息却为在线 K 歌行业的发展 " 泼了一盆冷水 "。现在的在线 K 歌,还是一门好生意吗?

" 现在的 KTV 好卷,19 块 9 就让我们薅到了 5 个小时的豪华中包,还带独卫和饮料。"
" 因为人少,服务生直接带我们从小包升到豪华 VIP 包,诺大的房间里有七八块电视屏幕,四个好友人手一支麦克风面面相觑,第二天还是国庆假期。"
在经历了漫长的停业后,北京线下 KTV 终于在国庆迎来复工。年轻人们在小红书、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分享着好消息,赶到家附近的 KTV 充值会员。然而在短暂的报复消费反弹后,KTV 需要面对的是多重维度的冲击。
2021 年便有多组数据论证着一大趋势:KTV 不再是年轻人的主战场。18 岁至 21 岁年龄段的用户数同比下降了 13.4%。各式各样的线下娱乐分散着中坚群体的注意力,飞盘、露营、徒步、攀岩等户外运动,剧本杀、狼人杀、密逃等新式消费,都让 KTV 作为一门 " 古老 " 的线下娱乐方式,有待寻找另一种生存解法。
与此同时,线上娱乐的代表之一——在线 K 歌行业也迎来一轮洗牌。9 月 30 日,网易云音乐旗下 K 歌产品 App" 音街 " 正式关停。作为较晚入局在线 K 歌的平台,阿里、腾讯、字节跳动乃仍在局中探索前进,也在寻求更具新潮的玩法,此时 " 音街 " 的关停为行业亮起了 " 警笛 "。问题接踵而来,K 歌还会是门好生意吗?
一、KTV 成夕阳行业,年轻人都去哪儿了?
风靡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卡拉 OK,一度成为年轻人快节奏生活下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。
人们热爱 KTV,互联网时代又催生了量贩式、移动式等新兴 KTV 形式。据《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》显示,仅 2016 年,传统 KTV 数量断崖式减少近 60%。疫情更是对这一产业带来实打实地冲击,2020 年以来,受到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,KTV 行业整体客流量下降 70%-80%,截至 2021 年 3 月,我国 KTV 企业仅剩 6.4 万家,与 2015 年巅峰时期的 12 万家不可同日而语。
年轻客户的流失更成为 KTV 没落的始源。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,2021 上半年,国内量贩式 KTV 的消费者中,18 岁至 21 岁年龄段的用户数同比下降了 13.4%,消费额同比下降 15.4%。番茄是一位 95 后,北京 KTV 复工那个星期,她和朋友一个星期去了三次,K 歌到凌晨,但是 " 过了瘾后,很长一段时间没人再提去 K 歌的事 ",因为 " 大家周末有空会更爱约打球约爬山这类户外运动 "。
线下 KTV 的 " 老龄化 "在去年涌现出大量数据佐证:美团数据显示,60 岁至 70 岁年龄段的用户数同比大幅增长了 29.6%,订单量也同比大幅增长了 24.1%,70 岁至 80 岁年龄段的用户数及其订单量同比猛增了约 100%。
同时,KTV 音乐版权的监管趋严,音乐版权分散化,重现了往日音乐流媒体平台带给用户的苦痛:
想要唱新歌去那家,想要唱老歌就得来这家。再加上一些音乐人因为无法提及的原因曲库从 KTV 下架,选择的余地逐渐被缩小。再加上,2018 年音协对 KTV 经营商们的诉讼,以及卡拉 0K 著作权使用费的收取,在无形中抬高了 KTV 的经营成本。2021 年的《歌舞娱乐场所卡拉 OK 音乐内容管理暂行规定》,要求建立卡拉 OK 音乐违规曲目清单制度,进一步规范了 KTV 的内容运营。
有业内人士曾提出观点,未来传统 KTV 将迎来转型,KTV 需要关注不同群体的市场," 以前他们不接待类似的客户,现在他们专门把白天的时间给到中老年消费者或放假的学生,进一步在用户上下沉市场。"
不仅是线下 KTV 产业,疫情冲击下,多种线下业态都在辞旧迎新、加速进阶,卷服务的 KTV、跨界 KTV,与桌游、私人影院、餐厅等形式结合,打造多功能 KTV。疫情催生了新型 KTV 的诞生,中老年人在桥洞下,在车上、在湖边,用手提音响 K 歌跳舞,迪斯科灯球大自我创造了户外 KTV。
但作为年轻群体的线下娱乐 " 老大哥 ",线下 KTV 的地位终究不会被取代。根据艾媒咨询《2021-2022 中国夜经济监测与城市案例分析》数据,有三分之一的中国青年群体夜间线下娱乐活动依然选择 KTV,相比剧本杀、小酒馆等形式仍旧有不小的优势。
但相较于线上 K 歌,95 后番茄和同龄友人更喜欢去线下 K 歌,有时候是 90 年代金曲专场,有时候会遇到喜欢展示舞技的朋友,KTV 可以考虑为 KPOP 受众提供一个酷炫沉浸的唱跳舞台。
二、在线 K 歌的社交混战,谁会被下一个洗牌?
KTV 也许失宠于年轻群体,但 K 歌永远会是年轻人的 " 刚需 " 娱乐。
2012 年上线的" 唱吧 "是最早入局在线 K 歌的产品,创始人陈华从阿里巴巴离职,毅然入局音乐娱乐服务领域。彼时的线下 KTV 市场十分火热,但资本对在线 K 歌领域充满信心,产品尚未发布就成功拿到千万 A 轮融资。
唱吧 App 在 2012 年 5 月正式上线,首日注册用户突破十万,并迅速登顶各大应用市场榜首。在上线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,用户人数就已经突破了 1 亿人,2014 年末,唱吧用户突破两亿,活跃用户数百万。
然而另一位有力竞争者已经入局,同年,腾讯出品的" 全民 K 歌 "产品上线,独创歌曲段落重唱功能,并拥有智能打分、趣味调音、好友擂台、趣味互动等功能,在腾讯系社交网护的护航与腾讯音乐的版权夯实下," 全民 K 歌 " 迅速跻身头部 K 歌产品。迄今," 唱吧 " 和 " 全民 K 歌 " 仍然在 K 歌市场占据数一数二的位置。
腾讯历年财报也显现出 K 歌产品作为社交娱乐业务板块的吸金实力。2017 至 2019 年,社交娱乐业务营收占比都在 70% 以上,2020 年,社交娱乐业务营收达到了 198.04 亿元。
除了头部两位难以被撼动的产品全民 K 歌、唱吧,后来者在数年后嗅到市场机遇款款而来。酷狗在 2017 年推出了 " 酷狗唱唱 ",更像是将线下传统 KTV" 搬 " 到了线上,聚集 K 歌、斗歌、打擂等玩法于一身,力求用技术手段 100% 还原线下 KTV 的互动体验。
2018 年,字节跳动高调入局 K 歌战场,推出社交 K 歌产品 " 音遇 ",用户以六个人为一个包间,通过劲歌抢唱、热歌接唱、视频领唱等趣味形式进行在线交友。
2019 年,阿里巴巴相继推出 " 鲸鸣 " 和 " 唱鸭 " 两款产品,前者以唱歌发弹幕的音乐社交为主打功能,后者则是是一款将乐器 + 曲谱标记融合的新型弹唱软件,用户可以选择喜欢的歌曲片段,并搭配其提供的乐器和音色,完成自己的弹唱作品,与 " 音遇 " 同样支持房间抢唱。
而网易云的推出的独立 K 歌平台 " 音街 "入局较晚,上线于 2020 年 6 月,主打 " 年轻人的 K 歌社区 " 概念。在发布会现场,音街宣布升级推出 " 星声计划 PLUS",在未来投入 2 亿资金和资源,三年内培养百位音乐新星。然而三年之约还未抵达,拥有一批忠实听众的网易云音乐也无法 " 盘活 " 这款 K 歌产品。
迄今为止,腾讯、网易、阿里、字节相继入局在线 K 歌并稳住了产品的市场定位,短视频 " 鲶鱼 " 也在去年入局。
2021 年 6 月,有消息称,抖音测试了一项名为 "K 歌 " 的功能,该功能不同于此前在小程序端上线的 " 抖唱 "(现已下架),融入在抖音的音乐生态中,功能定位是为用户提供一个在线 K 歌的娱乐平台。然而,打开抖音检索关键字 " 抖音 K 歌 ",仍有大批用户在询问 " 如何在抖音找到 K 歌入口 " 等疑惑。
同年,快手推出了 " 回森 " 和 " 小森唱 ",前者主打语音弹幕、多人共创;后者主打音乐创作、短视频 KTV。上线后并无较大水花。
相较于音乐平台,短视频 K 歌的版权劣势似乎更加明显,融入平台生态的抖音 K 歌,大部分 K 歌作品仅为全曲的一部分,曲库作品不多,或许会将这一功能挪到汽水音乐更为合适,但后者的产品简洁画风似乎又排除了这种可能。
事实上,在线 K 歌市场从 2014 年就已经开始规模化。据艾瑞咨询的数据,2019 年在线 K 歌行业用户渗透率呈增长趋势,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提振了在线 K 歌产业,如全民 K 歌 App 在某年除夕后的首周使用时长增幅达 21.7%。
希望与危机并存。以全民 K 歌核心的社交娱乐业务板块,至今仍然是腾讯音乐最赚钱的业务之一。腾讯 2022 年第 2 季度财报显示,包括全民 K 歌在内的社交娱乐服务及其他收入为 40.3 亿元,同比下降 20.4%,多元化的社交娱乐环境也给线上 K 歌带来了一定的冲击。而唱吧多年 IPO 失利,疫情对线下门店的冲击不小,屡次爆出裁员消息也让外界感受到这一赛道的 " 风雨飘摇 "。
据《2022 年声音经济洞察报告》数据,近年来国内在线 K 歌行业一直是稳定发展,从 2021 年 10 月至 2022 年 3 月,在线 K 歌头部平台的平均月活量已超过了 1.5 亿,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,在线 K 歌的头部企业脱颖而出。然而随着各类娱乐方式带来的冲击,拉新率放缓,线上 K 歌产业的疲软与大环境相关,也与华语音乐生态紧密相连。
综上,在线 K 歌的分批涌现,本质上是为各家社区服务的,承载着盘活社交场域的功能,如头部玩家 " 唱吧 "" 全民 K 歌 " 早已形成了由明星用户、草根大号、认证草根大号和普通用户组成的生态,捧出了不少草根歌手,也形成了自己的社区属性。然而盈利数字的下滑、疫情对线下的冲击,都让 K 歌行业亟需寻找更多解题答案。